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一中新闻

岁月如歌 五秩风华——十堰一中50周年校庆主题征文展(十二)

日期: 2023-05-13 17:20:00      来源:校 办


武当苍苍,汉水泱泱,春秋代序,岁月绵长;车城生机勃勃,一中群英堂堂。

2023年,十堰一中迎来50周年华诞。为共贺母校生日,校庆办举办“那些年,我们在一中”“我在一中,我爱一中”50周年校庆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发布以后,很多校友来信来稿表示欢迎和支持,兹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我们选编刚刚收到的校友文章分享给大家,让我们沿着他们的笔触一起去体味我们共同的一中岁月与情怀。


我在美丽的一中


作者王红珊,十堰市一中初中89届、高中92届毕业生。大连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对外经贸大学企业管理硕士。从业涉国企、外企、民营等多种形式,后专注于影视策划与宣传领域,参与宣传策划影视项目不乏《娘亲舅大》《我的三妈俩爸》等荧屏佳作。业余耕耘文坛,公众号“紫晶志”集原创作品数百篇。集数十载职场历练,将对女性于家庭、职场生存状态的忧思与探索的长篇小说《爱的距离》已由浩宇出版社发表。2023年书于北京,所引用留言来自十堰市一中92届同学群。


(一)追忆似水年华

当方平同学把我的征文《30年弹指一挥间,愿母校恩师康健》发在同学群中时,有一种感动和幸福引发了同学群中的各种讨论,关于母校的一段段故事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复活。

强弘同学说:我记得在后山被我用落石绝根的野桑葚,还有后操场与郧阳地委以及二中贯通的神秘小道。

庆同学说:食堂有一道粉蒸肉和粉蒸排骨……从此再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粉蒸肉。

红朝同学说:记得班主任王俊老师,每天早上盯着我们早起做早操。

庆同学、红朝同学和治瑜同学以及雁程同学提起住宿时出现在宿舍的床铺上的不速之客——一只蜈蚣,大家又如何合力用罐子把它抓住。

晓秋同学、承虎同学、丽同学、堰珏同学、云同学以及当年的大才女迪同学等等等等都提起了曾经的各位恩师和那年那时的人间烟火味道……

青春的记忆看似件件平常,但如同晓秋同学所说,我们一下从懵懂少年长成中年大叔了……于是,在30年滤镜的加持中,一切都变得难忘美好,如同伟同学的精彩总结:“非常喜欢记忆力超人的同学,他们完美的复原了曾经经历过的三维空间。岁月荏苒,曾经的时光都是过往云烟,但是总有人能够勾起你忆记深处隐藏的曾经,清晰的复原那些青春往事,让我们意识到曾经那样清晰单纯的存在过。如果一旦缺失了文字和影像,一切的过往都只是脑细胞电极信号的脉冲,没有任何依凭能证明你曾经对你交互的世界产生过任何影响,一切我们经历的所谓真实都无法定格在时间坐标之上……”

是的,并不是那些文字勾起了美好的回忆,而是文字承载的美好回忆一直独特的存在,它印证了我们当年的懵懂、清晰、单纯、美好,是让历经人世种种的我们在对比中更加珍惜的回忆。


(二)感念恩重如山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回忆母校,我要说:母校是被细心呵护于大山的怀抱中的。

1973年,随着二汽建厂、移民涌入,提升教育实力、解决居民后顾之忧成为当务之急。十堰市一中于当年建立,原名十堰市六堰中学,位于老虎沟内,第一届招生只有四个班,初中两个,高中两个。随着学校规模逐渐扩大,第二年学生就从210人扩为756人。1979年,学校迁址五堰北坡,也是现如今群山环绕间的地点。

十堰不仅山山相连,人也仿佛都有关联,两位陌生人相遇,连续说三个名字,大概率就能找到共同的熟人。在这样亲情友情的关联中,多数人与一中的渊源不止一份。

八十年代初期,我的小姨小芳随父母迁移十堰,成为我家在十堰市一中的第一位学生。

八十年代中叶,姐姐雪松以优秀成绩考入十堰市一中。

八十年代末期,我有幸成为一中的一名学生。

之后数年间,我的几位表妹、表弟先后从一中走出,后来与大表妹飞剑在北京结缘的表妹夫峥也是一中的校友。

一零年代,我的小外甥女予欣以优异成绩考入一中高中部,又以优秀成绩从这里毕业……

十堰市一中承载了我家三代人的教育经历。这样的故事绝非个例,生于70年代的我们,家里多数有两到三个孩子,寻根溯源,班主任可能就是当初哥哥的任课老师,校长大概率就是姐姐当年的班主任……很多老同学的子女现如今也成为一中的学生,并从这里毕业。

我自己在1992年升入一中高中部时,学校已成为省重点中学多年,更名为十堰市一中,恰好整十年。时任校长是黄玉卿老师,李成荣老师为党委副书记,谭世雄老师、冯权正老师为副校长;后来的校长王杰老师、黎明老师、魏兵老师都曾是当年的老师。

记忆中的母校与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母校建在山顶,前操场两面环山,图书馆、实验楼、教学楼都依偎在山脚下。从教室的窗向外望,可以看到矮坡上的枯叶如何被大风一夜卷走,第二天就被大自然的画笔绘出了满目青绿。看到耳垂般大小的嫩叶长到巴掌大小,色彩从浅绿到深绿到鹅黄再到赭黄,这些枯叶有些会顽强的挂在树梢挺过寒冬,直至再一阵风把它们吹落,让它们重新分解融入大山的血脉。

和大山相关联的校园充满各种神奇。从学校的大门进入,仿佛整个校区一目了然,但若是从教学楼侧的黄土坡道沿山缓行,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处就是一片开阔的有400米跑道的大操场,它与前操场的教学区遥相呼应,仿佛藤蔓两侧的各自盛开的花朵。

大操场周边有数条攀山的小径,山自然成为校园记忆中无法回避的独特风景。

在大操场上体育课,有时老师安排的项目就是跑山,规定时间从这里跑上去,再从另一端的小径跑下来。运动量并不弱于跑一趟最让我们惧怕的800米,却因多了松叶的清香、蒿草的抚触、苍耳的攀附而有了趣味。

晚自习前的大课间,我喜欢爬上半山寻一处僻静所在,或背单词、或温功课,但常在不知不觉间被身边搬家的蚂蚁吸引,不知不觉想挖开蚁穴去探寻大山腹地的神秘。

傍晚时分,我还会和琳和方平和旭春相约在操场散步,渐渐笼罩的夜色中有蝉鸣、有蛙叫,温润的空气推着我们一圈圈慢走,引出一句句轻聊,有学习的压力、有情感的困惑、有未来的归宿、还有摸不清头绪的各种心事。大山静静矗立在侧,不知听取了历届学生的多少秘密,又包容了他们的多少喜怒哀乐。

高三时学习压力增大,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很差,一个人跑到后山在一处草丛放声大哭。但哭声并未持续太久,因为注意力很快被身边“布谷布谷”的鸟鸣吸引,寻思起为何鸟儿近在耳边却不见踪影,然后泪水和伤心就这样消散了。那应该是大山以特殊的方式在安抚学子无处释放的悲伤与压力。

若时间充裕,还可以从校园坡道往深处“探险”,一座山峰连着另一座山峰,绵延不绝,我常幻想可以这样一直走到天际。但其实数小时过去,在迷宫般交汇的小径寻路下山,才发现不过是到了学校边上的另一条街区,但那种探奇般的心境却是无法比拟的快乐。


(三)青春记忆冠平生


悠悠数十载,十堰市一中已建成50周年。

如今的后山建起了高三部的新校舍,我们曾经散步的老操场,食堂、实验楼、宿舍楼拔地而起,取而代之的新操场有塑胶跑道和设施齐备的篮球场。曾经连接两个操场的神奇坡道早浇筑为水泥路,可以并行两辆车。坡道尽头劈山而开另一座大门,在代表老城繁华的五堰街和见证新城发展的北京路间建立了神奇通道。那些曾听取了我们无数秘密的大山已经成为学弟学妹脚下的平地,继续呵护和见证他们的成长。无数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在十堰的政界、商界、文化界、教育界大放异彩。母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些学子也正以各自的方式反哺社会。

但在我们关于校园最质朴的记忆中,还是那时的山、那时的路、那时的人。就像同学桂群所说,第一个冲入脑海的,是教学楼旁那座山的春天:春天里,春风起,风吹树浪,满目银波;春天里,杜鹃啼,书声“布谷”,朗朗相伴;春天里,茅芽长,芊芊新芽,绵甜清香;春天里,茅草深,点点草坑,宜书宜梦……

那不仅是桂群的记忆,也是属于70后的我们的记忆。

那时的山很多、路很少、树影下有笑声、花香中蕴笑脸。我们在教室里学习、在操场里锻炼、在花园里嬉戏,有快乐的记忆、有备考的压力,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有同学的日日陪伴。

所以,半生之后再回首,我看到的不仅是母校在十堰的经济腾飞中的蓬勃发展、在历任校长接力中的不断建设,更有同学群中一旦被激活就无法睡去的校园记忆。

那是带着大山烙印的我们所拥有的与群山环绕互动的独一无二的母校记忆!

那些记忆让母校在带着大山烙印的我们心中永远灵动、独特、神圣、难忘!




校长:龚涛 ┋ 地址:十堰市五堰北街17号 ┋ 校办电话:0719-8117037 ┋ 校长信箱:syyzxb@126.com

鄂ICP备06005983号 鄂公网安备号42030202000140 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

Copyright © syyz.shiyan.gov.cn Rights Reserved